联系人:曹总
手 机:13807314826
电 话:400-876-1400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暮云工业园新兴科技产业园A2幢403房
《系统接地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 14050-2008)是中国国家标准,旨在规定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以保障人和设备的安全。该标准适用于系统标称电压为交流220/380V的电网,为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提供了权威指导。
系统接地型式以拉丁字母作代号,其意义为: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
T: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
I:电源端所有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阻抗接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
T: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N: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直接电气连接。
短横线(-)后的字母:用来表示中性导体与保护导体的组合情况。
S: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
C: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
根据上述分类,系统接地型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TN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中性导体或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TN系统进一步细分为TN-S、TN-C、TN-C-S三种型式。
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
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
TN-C-S系统:系统中一部分线路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
TT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IT系统:电源端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
基本要求:
系统接地为采用自动切断供电这一间接接触防护措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电气装置中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都应通过保护导体或保护中性导体与接地极相连接,以保证故障回路的形成。
凡可被人体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连接到同一接地系统。
等电位联结:
系统中应尽量实施总等电位联结,使各外露导体可导电部分和电气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电位基本相等。
在特定情况下,应考虑实施辅助等电位联结,以降低接触电压,提高防电击能力。
保护导体与接地导体:
保护导体必须有足够的截面,其最小截面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接地导体用于在设备、装置或系统给定点和接地极之间建立电气连接,并具有低阻抗特性。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与火灾监控系统:
有必要时,应分级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火灾监控系统,并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禁止行为:
不得在保护导体回路中装设保护电器和开关,但允许设置只有用工具才能断开的连接点。
严禁将煤气管道、金属构件(如金属水管)用作保护导体。
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不得用作保护导体的串联过渡接点。
接地型式的选择应根据供电系统的特性、电气设备的类型、使用环境以及安全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在TN系统中,TN-S系统由于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分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对电气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所;而TN-C系统由于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合一,虽然成本较低,但安全性相对较低,适用于对电气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所。TT系统和IT系统则各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等电位联结是降低接触电压、提高防电击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总等电位联结和辅助等电位联结,可以使建筑物内的各外露导体可导电部分和电气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电位基本相等,从而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等电位联结的设计和施工,确保联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保护导体和接地导体是系统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保护导体必须有足够的截面,以确保在故障情况下能够安全承载故障电流;接地导体则应具有低阻抗特性,以确保故障电流能够顺利导入大地。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保护导体和接地导体的材质选择、截面积确定以及连接可靠性等问题,避免因导体设置不当导致接地失效或安全事故。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火灾监控系统是提高电气系统安全性的重要设备。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能够在发生漏电故障时迅速切断电源,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火灾监控系统则能够实时监测电气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火灾隐患。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级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火灾监控系统,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和运行要求。